但是,你发现了吗?教师基于差异而确定的一直固定不变的小组,长此以往会出现审美疲劳,甚至会产生学习观点的同质化现象。小组到底因何而建?一定是因需要而建,学生基于共同的需求而走到一起,那么,这个小组就是一个“自组织”。
我们也发现,小组合作中为了尽快达成共识,一些优秀学生过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当那些后进生听到了正确的结果,也就不再独立思考,自然让渡了表达见解的权利。
小组讨论从关注达成共识到发现不同,听到不同的声音,标志着真正讨论的发生。否则,只有灌输与接受,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
主张从展示走向分享,则是倡导更真实的学习,是要分享问题,分享思考,分享想法,而非展示答案;分享注重的是生成的内容,表达的是动态思考的内容,可能是不成熟的,是粗糙的,但它是没有经过准备的,是更真实学习的体现。
越是基于真实的表达,越是粗糙的。
也许我们已经太过于重视学生的表达了,太在乎学生说了什么,以至于学生为了表达观点都会高高地举起小手,争先恐后。但是,你发现了吗?不少学生已经习惯于不去倾听别人说了什么,而只关注自己要表达什么。
倾听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说之前重要的是听,只有听清楚别人说了什么,说得是否完整,是否准确,才能有针对性地给出回应。从说出会的到说出不会的
好的课堂不仅仅是学生可以说出自己懂的,说出正确的理解,还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不会的,自己理解错误的内容。
台湾教师李玉贵多次到日本访学,她曾谈到过一个现象,日本学校的课堂上,站在黑板前展示的学生往往是那些不懂的学生。而我们的课堂上却恰恰相反,机会更多属于那些懂的学生。
课堂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地方,而非展示正确的地方。
人是在遇到挫折、困难和错误中成长的,学习也一样。从说出会的到说出不会的,意味着教学理念的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