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阅读的几条途径
第一,作为教学资源的阅读。大家都知道《阿房宫赋》的结尾: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一般教师上到这都是抓四个“后人”,我自己在反复读的过程中,觉得这里面除了四个“后人”值得抓一抓以外,还有四个“哀”。
大家看:“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四个“哀”有一种回环之美。这四个“哀”和四个“后人”放在一起,实际上隐藏着一种后人只知感叹不知改变的悲哀。
讲到这,我就准备了一个材料,是黄炎培先生和毛泽东的“窑洞对”。黄先生1945年的时候到延安去拜访正在陕北山沟沟里面闹革命的毛泽东,在窑洞里彻夜长谈。
黄先生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很多朝代、很多国家、很多团体,都不能摆脱一个周期律,就是一下子兴盛起来,然后忽然就倒了。请问中共诸君你们找到了破解这个周期律的出路了吗?毛泽东非常自信地告诉他:“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就是民主。”
我就把这段话投影出来,大家看过以后就忽然有一种对阿房宫的兴亡悲叹,一下子穿越到更深刻的我们对于它到底应该建立起怎样的历史感悟上去了。
听课的老师都说受启发,问这个材料哪里来的,我说是平时读书抄来的,是备在那里的料。可见,平时书读得多,教学资源就丰富。
第二,作为教学思路的阅读。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的时候,我从《唐才子传》里面选了一则材料,由材料引出王维这个人真是不简单,他有一双画家的眼睛,有一对音乐家的耳朵,还有一颗禅悦的心,然后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山居秋暝》。
哪三个方面?画之美、声之美、禅之美。我说这是进入王维诗歌世界的三把钥匙。课上得很顺畅,学生也感到特别有收获,尤其是拿到这三把钥匙再去解王维各种各样的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那些小绝句、小律诗,觉得特别顺手。
课后交流的时候,老师们就说你这个思路太好了,你怎么想到这个思路的?我说我看过葛兆光的《唐诗选注》,我一直认为这本书写得非常好,很值得看,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的,完全模仿钱锺书先生的《宋诗选注》做的,它最好的部分就是每位作者诗选前面导读的那几小段文字,就像《宋诗选注》一样,概括得非常有味道——我说我是从那本书上面受到的启发。
所以,读书常常可以带给我们对一个作品的整体性的认知,而当这种认知与我们教学勾连起来的时候,我们会获得很多教学思路的启迪。
第三,作为教学眼光的阅读。阅读会让你有一种独到的眼光。有一次我在讲一篇文章,讲的时候就讲到“谶纬之学”。我问这个词怎么念,学生没吱声,学生不会念。我说什么叫“谶纬”,前面有一个大大咧咧胖胖的小女孩说:“就是迷信。”我说这话也对也不对。谶纬是中国文化一种独特的东西,它是某种预言、某种符号,暗示出人的命运、凶吉祸福。
比如外面孩子唱一个童谣,就预示着王朝即将崩溃。比如某一个人讲的一句话,就预示着这个人后来的发迹。中国人非常讲谶纬。我问孩子们什么奥运会选在2008年8月8日8点8分开幕,有人说吉利,图个吉彩,表达中国人对百年奥运的期盼和祝福。可为什么这样就吉利?这种民族文化心理就是谶纬之学的土壤。不懂谶纬就不懂中国人。
后来我的学生讲:“曹老师,我最佩服你了!那次你讲的‘谶纬’真是醍醐灌顶,比所有的语文课都还要语文课,我真正学到了真的语文!”因为我教高三,是临时接的,很短的时间,正好有一个词“谶纬”,正好我随口这么一讲,正好一个胖丫头在那里讲是迷信,然后我滔滔不绝地就讲了一下。
像这样的东西都得靠平时阅读积累。它是一种眼光,可以把那种对于孩子们最有价值的东西点出来,那么这样教学就很有价值了,就有境界了。
第四,作为教学背景的阅读。举我教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例子。我是这样上的:提前10分钟到,用繁体字板书整首词。没有标点,一路写下来。
上课后我请孩子们读我写的板书,读了以后给加标点,不看书。虽然学生在这之前基本上都背过或者了解过这首词,可是应该在什么地方加标点还是错误百出。然后大家对照书搞懂了。
我说我们学过《沁园春·长沙》,里边有揭示词人写作思路的关键词,就是“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中的“曾游”和“忆往昔”。我让学生在这首词中找到体现思路转换的词语,学生找到“遥想公瑾当年”的“遥想”,还有“故国神游”的“神游”,由此体会了词从“写景”到“咏史”,再到“抒怀”的结构层次。我让学生在上阕圈出最能表现赤壁古战场气势的词语,有“乱石穿空”的“乱”,“惊涛拍岸”的“惊”,“卷起千堆雪”的“千堆雪”。然后让他们说一说为什么有表现力。
等他们把理由讲出来,这首词上阙的画意以及画意所包含的意境已经全部弥漫在我和孩子们周围了。趁热把上阕就背了下来。
词的下阙写的是周瑜,“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三国里英雄太多了,为什么只写周瑜?最能够表现周瑜的是哪几个细节?“羽扇纶巾”,手持羽扇,头戴纶巾,打扮儒雅风流;“小乔初嫁了”,刚刚娶了小乔;还有“谈笑间”,这就把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一个青年将领形象塑造出来了,学生在脑子里面都把他塑型了。那为什么要写周瑜的风流儒雅、春风得意啊?是因为和自己对比,是因为自己不得意。结尾“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也好懂也不好懂,意义太丰厚了。
我们就回顾《赤壁赋》,然后再把它结合在一起,最后理解这个结尾丰富的情感内涵,然后背出下阙。一堂课就把上阙、下阙全部都解决了。
最后我请一个学生用南京话读这首词。为什么用南京话读?因为这首词中的韵脚不少是入声字,用南京话读它,有一种摩擦以后特殊的情韵之美。词是有音乐性的,可是我们今天已经无法还原它的音乐性,只能够用这样一种方法,稍稍得其仿佛。我让学生读了以后才告诉他们这个原因。